近年来,蔡家坡经开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优化人才工作机制,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有效激发人才效能,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互融共进。现将如何做好充分发挥人才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人才队伍现状
蔡家坡经开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3134户,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品的机械加工企业827户,规模以上企业72户,其中涉及汽车及零部件类规上企业37户,汽车产业是我区的主导产业,2021年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4%。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2户(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1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户,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户。通过校地校企合作,联合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拥有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3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户。
截至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1.57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区总人口(7万人)的22.4%。其中企业管理人才438人,高技能人才881人,专业技术人才3751人。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2103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8%,其中博士学位的7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04%,研究生73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0.46%;大学学历以下人才2967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8.90%。初级职称634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4.04%,中级职称589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75%,副高及以上506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3.22%。35岁以下1733人,占人力资源总量11.04%,36岁-45岁1953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2.44%,46岁-55岁715人,占人才资源总量的4.55%。
人才工作的特点:一是随着经开区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我区人才全面紧缺,人才资源匮乏,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二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术型转变,企业对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三是经开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 ,对职称和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对研发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突出。四是装备制造业仍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对高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工作领导,形成了党工委、管委会统一领导,组织人才办公室具体实施,区内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结合区内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提升用好现有人才,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工作思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二是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自2015年双方签订校区人才合作战略协议以来,先后有400多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来蔡家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有100多名西电毕业生来蔡家坡就业创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在渭河工模厂设立MBA培训基地,培训企业职工80多名。同时双方就人才引进、技术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合作,邀请西电领导到管委会进行人才调研,并就建设研发中心达成初步意向。三是制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蔡家坡干事创业,有效破解区内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人才普遍匮乏的难题,在注册登记、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现代管理、园区建设、项目策划、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人才成就事业,事业造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四是制定人才入区发展的人文关怀优惠政策。从办理户口、解决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近三年来,为全区企业近五十余人解决就近入学问题。整合区内交通、教育、医疗资源,设身处地为其他引进人才做好各项安置优待工作,筑巢引凤,引导各类人才向经开区聚集,积极为区内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外出招聘、培训提高、公开竞聘”三项途径,采取“建设创业园区、落实优惠政策、重大项目吸引”三种手段为区内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聘请多名在相关学术技术领域的领军型院士专家作为企业顾问。近几年来,管委会持续发力,招聘年薪制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等方面研究生5名。区内重点企业,702招聘各类人才174人,本科89人,研究生5人。从西交大等单位聘用专家、学者8名。通运公司以马博士为代表的人才团队在蔡家坡这片热土发光发亮,为蔡家坡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二是柔性引进人才。制定“百名高精尖人才引进计划”,持续为蔡家坡引进145人,为区内企业引进急需技术人才35名,使区内企业各类科研人才达到3000名以上,重点企业研发人才、高级技术人才显著增加,区内人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深化校区校企合作
经开区先后建成蔡家坡经开区门户网站和政务决策系统,与重点企业联网,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一是设立蔡家坡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专家学者在区内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吸纳专业人才加盟,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引进在职高等教育机构。积极促成宝鸡电大蔡家坡分校的设立,为蔡家坡开发区引进第一家全国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为区内各类在职人员教育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支持校企合作。通力公司联合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共同建设“陕西省专用车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的全省唯一的专用汽车研发机构,随着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新产品研发产值占通力公司产值的55%以上,并为全省专用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食品、饲料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就谷氨酸清洁生产综合效能集成技术开发等项目达成意向,签订科研合作项目。
(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组织开展一把手进高校活动。积极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开展管委会中层领导和骨干员工“订单式”培训,就产业发展、城市经营、融资、引资等方面进行订单式培训,全面提高管委会中层人员攻焦点、破难点、追赶超越的能力。二是洽谈产学研成果项目,打造产学研合作典范工程。积极对接产学研成果项目,陕西通家公司、陕西渭河精密传动有限公司获批陕西省第一批博士后创新基地,成为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科研实力的新平台。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助力园区企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宝鸡斯斯嘉机床零部件有限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设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陕西宝新药业有限公司与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本科、研究生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签订本科生校外实践基地等,必将为企业带来生机,共创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从蔡家坡经开区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现有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人才机制逐步健全,人才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从全区经济跨越发展态势来看,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洼地效应尚未形成。由于受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蔡家坡经开区的区域竞争优势在全市尚不明显,给人才引进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园区企业引进技术人才的成本明显高于西安、宝鸡等地,引进高精尖人才的成本、难度更大;人才引得进而留不住的问题相对突出。
二是人才机制需进一步创新。机关事业单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改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职位需继续扩大范围;受经济状况的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人才培养、吸引和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足等问题;人才培养、再教育工作覆盖面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总量的扩大和整体素质的上升。
三是人才结构尚不够合理。蔡家坡经开区汽车产业比较集中,人才引进也围绕企业产业展开,人才结构相对单一。同时,引进人才方式不够多样,主要以招聘高校毕业生为主,人才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发挥离退休专家和技能人才的作用相对不足,人才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
四是扶持政策措施还需强化。2016年,市政府办印发《宝鸡市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来宝就业工作事实意见》(宝发〔2016〕19号),由于来蔡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少,该扶持政策覆盖面小。而省内部分地市,已对引进“双一流”毕业生进行政策扶持,覆盖面大,受益人数多。同时,受政策及财力影响,经开区对引进人才的扶持政策也应继续完善。
四、意见建议
下一步,蔡家坡经开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汽车产业主战场,要紧扣全市加快实业立市、工业强市、质量兴市要求,持续实施科技兴区,人才为本的人才工作方针,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快构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我区尤其是入区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需求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企业人才总量、结构和分布现状,把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并对人才需求提供准确预测,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科学性指导意见。
二要强化现有人才队伍素质提升。针对现有人才资源紧缺、低层次人才偏多的现状,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合作培养和自主培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积极实施现有人才的全面培训规划与计划,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三要因时制宜引进紧缺人才。根据汽车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
需要,制订和实施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所急需的各类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通过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人才引进“零门槛”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优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提供优惠,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要拓宽视野,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加快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开展引智成果宣传,扩大引智工作覆盖面。
四要突出抓好产业人才集聚。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重点建设一支具有交叉领域工程知识,善于运用先进手段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加快培训一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加速各类人才向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造纸及纸制品生产、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集聚,努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优秀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长效的人才宣传机制,营造人才兴区的舆论环境。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扶持政策,加大对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培训,根据需要吸纳毕业生,适当超前贮备人才,加速人才的成长。重视搞好人才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离退休专家和技能人才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定期宣传有重大科研成果、对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定期召开人才表彰大会,奖励人才开发的先进单位和有突出成就的各类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