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开发区党建 > 思想纵横

转变政府职能 突破要素制约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调研报告

来源:蔡家坡经开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10-24 10:46

近年来,蔡家坡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高速增长的经济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加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经开区发展也显现出了一些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项目落地,成为制约蔡家坡经开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关键问题。结合经开区发展实际,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突破要素制约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的调研报告》课题进行调研分析,总结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现状

蔡家坡经开区是1995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蔡家坡镇镇区一体发展,辖区面积208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74.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47.7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24平方公里,辖26个村、8个社区,常住人口23万,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承担着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和陕西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任务。近年来,蔡家坡围绕建设中国西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和丝路汽车名城目标,盯紧汽车整链产业,推进集聚发展,配套综合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2020年综合发展水平位列全省17个省级经开区第三,2021年保持全省前列。先后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宝鸡蔡家坡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陕西省百镇建设重点镇”“宝鸡市生态乡镇”等称号,荣获宝鸡市2016年度、2017年度、202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22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3.46亿元,占全县54.8%;规上工业总产值244.03亿元,占全县93.3%;固定资产投资66.17亿元,占全县4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占全县44.5%。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瓶颈”。蔡家坡经开区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产业,现有各类企业5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户,2023年上半年,全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00.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9%,产业结构可谓“一车独大”。2020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和新冠疫情冲击,整车产业面临巨大冲击,订单大幅减少、产值大幅降低,连带零部件制造产业一并低迷,直接对经开区地区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造成较大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二是招商引资“瓶颈”。近几年,蔡家坡引进的大项目不少,初步形成了产

业群体,但缺乏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和国内1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还未进入蔡家坡。引进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是传统工业项目,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还比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前瞻性强的高科技项目更少。目前蔡家坡经开区的招商引资都是属于“政府搭台政府唱戏”,企业没有真正走到台前来唱戏,项目“独资”型较多,“合资”、“合作”型较少。三是土地要素“瓶颈”。截至2021年经开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时间点,经开区批准范围内土地开发率和建成率分别为91.855%和89.52%,尚可供应土地面积51.04公顷,占批准范围总面积的16.9%,发展已趋于饱和,不能满足经开区的后续发展,需要增加发展空间。而且,因耕地后备资源紧缺,无可复垦耕地,2014年起,一直通过异地购买方式解决报地所需占补平衡指标,用地成本居高不下。加之一系列未批先建、批而未供、供而未建土地遗留问题造成大量土地资源浪费,土地等要素保障成为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四是债务压力“瓶颈”。近年来,快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大量建设的路、桥、公园等基础配套设施,形成了较大的政府债务,受减税降费、汽车、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叠加影响,蔡家坡经开区地方财政收入面临极其严峻的形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加之经开区土地出让主要为工业用地,成本高,收益低,政府性基金收入还要用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能够统筹用于债务化解的资金很少。2022年来,蔡家坡经开区进入债务集中偿还的高峰期,

国资公司运营困难、融资渠道堵塞、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五是体制机制“瓶颈”。市委、市政府确定蔡家坡为宝鸡市“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提出支持蔡家坡创建国家级经开区,但与“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相比,蔡家坡经开区存在经济体量偏小、发展空间受限等现实问题,同时,管委会承担的社会事务依然较多,招商、规划、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职能不够突出,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权限与实际工作需要不匹配,与县级部门事、权、责不够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需在管理体制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

三、对策建议

围绕蔡家坡经开区发展面临的五大“瓶颈”问题,党工委班子通过对接上级部门、走访企业、政策分析、座谈讨论等途径,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针对性提出以下五项对策建议,力求形成系统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进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发展“多维发力”。一方面要推进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竞争力,鼓励支持陕汽、汉德、法士特、华强等龙头企业积极导入研发、设计等区域总部功能,向产业链高端发展跃升,开展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大幅提升生产运行效率和高单产附加值带动行业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舍得”并举,不断加大经开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舍”方面,通过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

对产业增量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实现特定区域和行业的有序准入,淘汰退出一批不符合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的企业。在“得”方面,出台“高精尖”产业名录,强化正面清单指引,积极推进和招引汇联聚合超强超细合金金属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二期)、万合特种复合材料研发及精密增材绿色智能制造项目、鼎益科技钛产业园等新材料、新能源项目,以“智能工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和新材料、科创园等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园区成为推动经开区“二次腾飞”的重要增长极。

二要做优营商环境,注重招商质量“精准用力”。以“店小二”式服务取代“管家婆”式管理,力争来区企业从考察调研到协商洽谈,再到项目签约进地建设,全程都有“一站式”跟踪服务,在享有最优厚支持政策的同时享受最便捷、最周到的引导服务,确保来区企业都能感受到“回家”般的温暖,以高品质的营商环境弥补经开区在招商优惠政策及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不足。要改变招商引资理念为“招商选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重点引进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一代能源变革、新一代材料应用和新一代医药研制等为特征的重大项目、龙头项目,促进产业向更高层次跃进。同时,要注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区内“明星企业”走上台前,主动吸引优质合作方,进而真正实现“以商招商”,不断扩展招商渠道。

三要坚持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实力”。以与国家级经开区相称的标准确定城市功能,以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打造

一流产业城市,营造承载一流产业的城市环境,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扎实推进“扩区升级战略”,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高水平编制园区规划章节,合理布局园区功能片区,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编制完善园区详细规划,进一步细化、优化园区用地布局。供地政策要更加灵活,在积极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地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土地弹性供应方式。新增工业用地出让年期原则上控制在30年以内,土地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租赁期限不得超过10年,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要致力开源节流,盘活有效资产“挖掘潜力”。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拓展存量资产盘活的内容和方式,对关中天下等项目加大盘活力度,创收财源。目前,蔡家坡经开区已谋划汽车零配件标准化产业园、公共停车场、保障性安居工程、中水回收利用等12个专项债券项目,拟申报专项债券资金24亿元。建议上级在项目申报和评审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争取更多专项债券项目列入发行计划,将更多项目列入中省盘子;协调市金融管理局及省市金融机构派驻金融专家,对蔡家坡债务化解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协调金融机构优化融资结构,支持国资公司用资源、股权置换部分债务;采取债权转股权、降低利率等方式,将短期

债务置换为长期债务,将高成本金融产品重组为低成本金融产品,缓解偿债压力,化解债务风险。

五要理顺体制机制,提升整体效能“激发活力”。对建设“副中心城市”、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等重大战略部署,在市级层面成立专班,推动各相关县区、部门单位全力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建工作。按照《关于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机构整合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宝编发〔2021〕10号),依照权责统一原则,按照法定程序,将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特别是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等,下放给经开区并全面实行清单管理,赋予经开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逐步剥离经开区承担的各项社会事务,突出主责主业。根据经开区发展实际,优化经开区编制资源配置,盘活人力资源,弹性设置编制数量,制定配套措施,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层次人才到经开区工作,妥善解决管委会事业人员和聘用人员晋升等问题,促进各类人才向经开区流动。